Please download Java(tm).
 
武陵源旅游信息网
 
民 俗 风 情
 
  土家族
  土家族是张家界的主体民族。张家界土家族属于古代巴人一支,一说是古代庸国人的后裔,也有世代繁衍于此的古代土著先民。
  土家族自称“毕兹卡”,历史上称为蛋蛮、天门蛋蛮、南蛮、武陵蛮、荆州蛮、五溪蛮、土人、土丁、土兵、土军等。
  旧志上说:“民情淳朴、土厚而风淳。”“楚风刚劲,其弊多流于愤激。永定隶属楚边,俗尚淳朴,犹存中土人之遗风。”一位汉官曾感叹道:“僻陋于深山,而有此醇静之俗,所谓生不见外事,而安于畎亩衣食,盖风之古也!”这便是历史上对土家族民族性格的基本评价。
  张家界土家族人讲义气,重感情,热情好客,吃苦耐劳,忌欺骗,易轻信,好打抱不平,能歌善舞,信巫尚鬼,尚武好斗,崇奉覃后王、向王天子、梯玛、以及五谷神、公王神、土地神、社神等。
  张家界土家族在中国战争史上,曾有过辉煌的战绩;早在西周时,即助周武王伐纣,“歌舞以凌,殷兵大溃”;刘邦讨伐秦二世胡亥,土家人为其冲锋陷阵,深受刘邦赞赏;为反抗东汉王朝压迫,土家渠帅相单程在辰州壶头山打败伏波将军马援,使之马革裹尸而还;明洪武初,为反抗朱元璋歧视少数民族政策,覃后王率土兵连败五位侯级将领的征剿;明嘉靖年间,湘鄂西各路土司应召慷慨悲歌奔赴东南沿海,一举击败倭寇,明世宗亲自为土司赐“东南第一战功”匾额;清朝时期,土家将领王正道、罗荣光等以生命镇守国门,打败洋人入侵;大革命时期,土家人跟随贺龙、任弼时、肖克将军坚持游击战争,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,为共和国的诞生立下汗马功劳;抗美援朝战争中,湘西土家兵敢与美国人较量,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。曹里怀将军曾高度评价志愿军中的土家兵:“土家族是中国最勇猛善战的民族。”

背篓
  张家界“三分坪,七分山”,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,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。

  姑娘出嫁,要织“洗衣背篓”作陪嫁。洗衣背篓小巧玲珑,蔑丝细腻,图案别致,花纹精妙,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“招牌”;女儿生孩子,娘家要送一个“娘背篓”(又叫“儿背篓”),作为“斟粥米酒”礼行。背篓则成长筒形,腰小口大,专用来背孩子的;摘苞谷、粟谷则用“高背篓”,它口径粗,腰细,底部呈方形,高过头顶,象倒立的葫芦;砍柴、扯猪草要用“柴背篓”,它蔑粗肚大,经得住摔打。古代有首写背柴的“竹枝词”:
  "丁丁伐木向高岭,担荷斜阳下茂林;好共负篓城市去,卖钱买米度光阴。"

  背篓中有一种专供男人挑苞谷的“撑篓”,由一根扁担将两只高3尺、径长1尺2 的篾篓串联起来,苞谷插得紧扎扎的,挑在肩上便于下坡陡崖。另有一种木制背篓,几根木棒,穿成一个能置物体的空架,用蔑丝系着,是背原木、送肥猪的好工具。有的为歇息时不释肩,用一“丁”字木棒将篓底撑住,人作半卧势,叫“打杵”。有古人作“竹枝词”唱道:"砍竹新编背篓,百斤重负力难休;好教两臂归圈套,一杵斜阳过岭头"背篓,在山里人看来,如沙漠骆驼,江河三舟。近些年,大庸罗塔坪乡出产的“青岩篾背篓”还作为民间工艺品跻身“广交会”,受到海内外顾客称赞。


  千古绝唱“哭嫁歌
  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报结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,就不再出门做活。先是在吊脚楼闺房架一方桌,置茶十碗,邀亲邻九女依次围坐,哭起嫁歌来,新娘居中,叫“包席”,右女为“安席”,左女为“收席”。新娘起声,“安席”接腔,依次哭去,不分昼夜。哭有规矩:母女哭,姑侄哭,姊妹哭,舅甥哭,姑嫂哭,骂媒人...哭三五天,有长达十天半月的。主要内容有回忆母女情,诉说分别苦,感谢养育恩,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,教女为人处世等。
  哭嫁歌一般为即席作,见娘哭娘,见婶哭婶。哭词各不相同,也有固定哭词,如“比古人”、“共房哭”、“十画”、“十绣”、“十二月”等。哭有曲调,抑制顿挫,是一门难度很大的唱哭结合的艺术。嫁娘必在此前求师练习(当然是秘密的)。哭时以“嗡”、“蛮”、“啊呀呀”等语气词,一泣一诉,哀惋动人。如“哭姊妹”:
     同喝一口水井水,同踩岩板路一根;
     同村同寨十八年,同玩同耍长成人。
     日同板凳坐啊,夜同油灯过;
     织麻同麻篮啊,磨坊同扼磨...
  又如哭爷(音“伢”)娘:
     娘啊娘,我要走了呐,再帮娘啊梳把头。
     曾记鬓发野花艳,何时额头起了苦瓜皱?
     摇篮还在耳边响,娘为女儿熬白了头。
     燕子齐毛离窝去,我的娘唉,衔泥何时得回头?...
  娘哭女:
     铜锣花轿催女走,好多话儿没说够;
     世上三年逢一闰,为何不闰五更头?
     哎,儿去了哎娘难留,往后的日子你重开头;
     孝敬父母勤持家,夫妻恩爱哎度春秋...
  土家女哭嫁俗流传久远。清代土家诗人彭谭秋记载说:“十姊妹歌,恋亲恩,伤别离,歌为曼声,甚哀,泪随声下,是‘竹枝’遗意也。”古竹枝词里有首咏哭嫁诗:
     桃夭时节卜佳期,无限伤心叙别离。
     哭娘哭嫂哭姐妹,情意绵缠泪如丛。
  用哭声来庆贺欢乐的出嫁,用歌舞来祭祀死去的亲人,看似不可思议,却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独特的禀性及文化意识。  

木叶传情

湘西苗族男女找对象,谈恋爱,兴“赶边边场”,土家男女却用木叶传情。
土家人天天在深山与鸟儿、蝉儿为伴,寂寞了,高兴了,忧虑了,或 有什么隐秘心事,便摘片木叶儿,吹起无词曲儿来。这些木叶歌,或婉转悠扬,或如泣如诉,或欢畅愉悦,或悲泣幽怨,远听,鸟儿在啁啾,似山泉在叮咚,充满诗情画意。吹木叶并非易事,要经过长期练习,才能吹出调儿来。有的男女青年相爱倾慕,却不便启齿,又不喜

欢媒婆搬弄是非,于是就用木叶求偶,把满腔的爱写在木叶上,山里人这样唱:
满山木叶堆打堆, 问郎会吹不会吹?
有朝一日学会了, 只用木叶不用媒。
千两银来万两银, 难买阿妹一颗心,
媒婆嘴巴磨出血, 不抵一曲木叶情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下一页 

 
 
 
 
 

中国 张家界武陵源旅游局
  © 2003-2004 版权所有